您现在的位置: 柳林政协 >> 提案工作 >> 正文
以“大县城、小集镇、中心村”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政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5/20

县政协  白占全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县委政府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柳林实际提出了“大县城、小集镇、中心村”乡村振兴工作思路,这对于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大县城”就是要把县城做大做强,提高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小集镇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是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中心,是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是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战场,是新观念、新技术、新信息的辐射源,它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能够从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有机地联系起来,推动产业之间、产城之间、城乡之间实现融合发展。因此,做大县城、做强集镇、做精中心村,必将更加凸显柳林晋西桥头堡的地位,是柳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把这一战略思路落细落实,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柳林镇、穆村镇、薛村镇、李家湾乡为“大县城”建设重点,促进人口向县城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集约化利用,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推动县城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破除行政壁垒,打破原有乡镇建制,建立几个街道办,充分发挥县城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快速推进大县城战略。

二、扩大城市框架,健全规划体系。县城的主街框架可以沿307国道向西延伸到薛村镇高红村,南大街由锄沟向南扩展到庄上镇兴无煤业,东部配合撤县设区向李家湾乡圪垛村拓展,以县城的规格规划设施,开通锄沟至薛村段滨河南路交通,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建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城市发展空间。抓好最大的民生工程明清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项目,强势快速推进,无论是建筑特色、艺术空间、文化品味还是街区业态,成为山西乃至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精品工程示范性项目,不仅使柳林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柳林人的乡愁有个守望之地,而且要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休闲旅游场所。

三、规划建设具有小城镇特色集镇,带动全域均衡发展。以条件成熟的原有乡镇建制为版底或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和城镇体系,选择重要产业功能区、重要交通功能枢纽等,采取“特色集镇+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集镇+林盘+景区”“特色集镇+林盘+产业园”诸如红枣产业园、红枣振兴示范园、核桃产业园、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煤化工集聚区、铝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等,重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依靠并激活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新型特色产业,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对农产品标识产地品牌创意设计,以品牌整合资源,运作市场,形成县一级公用品牌+镇村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培育集团型农业企业,打造绿色高端农业品牌,引导资金向特色集镇流动,由此集聚产业,集聚人口,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连城带村的城镇,进一步疏解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区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

四、重塑农业形态,建设美丽家园中心村。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黄河黄土文化为内核强化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的提升,依托目前铺开的50个美丽乡村来集群化建设中心村,逐步扩展100——150个中心村,从村落的风貌形态,细化打造,使其特色鲜明,魅力独具,宜居宜业宜游,能够体现黄土高原乡愁记忆,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邻里相望,组团相连,社区相融的新型聚落体系,打造形成独具魅力,可参与体验,可进入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山村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努力使其成为靓丽名片和田园景观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