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疫情发生发展迅速,政府部门积极应对,第一时间成立双组长领导组,定时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及时部署,严格实行单位包小区、物业管小区的包保负责制、法人负责制,责任到人,实行“五包一”管控。强化外出人员管控,特别对赴京人员严格管控,坚决杜绝“七类人员”入京。复工复产复学分内容、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制定了详细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和防控指南,及时动态更新。对密切接触者及其一般接触者进行精准锁定,迅速采取措施,各环节无缝衔接,高效管控了传染源、阻断了传播途径。合理设置集中隔离场所,严防交叉感染。多种形式宣传引导防疫防控,多措并举使我县疫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同时在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基层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急救转运能力不足。县城和乡镇的急救中心以及急救车辆相对短缺,部分偏远、贫困地区急救转运能力严重不足。就柳林县而言,县120急救中心只有3辆救护车,15个乡镇卫生院5个分院可以使用的救护车辆不足5辆,且破旧不达标准配置,严格意义上说20个卫生院均没有符合标准配置的救护车辆。以新冠肺炎威力,疫情发生后按照国家“四集中”救治原则,全县所有医疗机构预检排查出的发热患者都需急救车辆转运到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进一步确诊。县120急救中心的3辆救护车,不具备转运确诊、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条件,无法满足急救转运的需要,一旦发现病例只能等待上级支援,病例第一时间不能转运,滞留极易增加院内感染风险。乡镇卫生院承担辖区居民的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下乡任务繁重,卫生院无其他公务用车,只能救护车下乡,影响公共卫生任务的完成和救护车辆正常运行。
(二)感染性疾病科设置不合理。基层医疗机构因建筑面积、设施配备、人员编制的制约大多数没有独立设置区域规范的感染性疾病科。柳林县医院作为全县医疗龙头,感染性疾病科设置陈旧,布局不规范,不能严格做到三区两通道,更谈不上呼吸道、消化道、肝炎等传染病分区诊疗,而且感染性疾病科没有专用的通风设备,空气不能做到定向流动。感染性疾病科隔离病房过少,且没有负压病房,不具备应对较大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条件。
(三)专业医务人员不足、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近年来相对短缺,一方面受区域或单位编制的影响,无编制不得招聘,出现短缺和断层,与日益提高的健康医疗需求产生了矛盾;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待遇较低、职称晋升条件严格,大学生不愿选择学医,即使选择也尽量避免急救、重症、儿科、传染病等冷门学科,致使从根本上出现人才短缺。县人民医院现阶段还没有专门的急救医学、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等专业(传染病专业)的医务人员,120急救中心、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都是由其他专业的医务人员转岗从事。当出现突发较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员缺乏和不专业使工作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落后。主要表现为编制少,疾病预防控制所需专业人员奇缺,检验检测设备更新慢,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水平不相一致,更有一些新的检验检测项目缺少检测设备,难以支撑和开展各项疾病防控工作,更难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量、快速检测检验需求。柳林县共有34万余人,疾控中心现有编制33人,按2014年1.75/万人编制核算,缺编27人,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专业人员严重奇缺,现有的33人中所学专业为疾病预防控制的不足三分之一,且年龄均偏大,专业人员十多年没有得到补充,非专业人员虽努力学习培训,但受专业特殊性和第一学历限制,职称晋升难以正常进行,很难深度融入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严重影响工作进展和长远发展。检验室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缓慢,配置低下和不全,部分实验室检查项目不能开展,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疾病控制分析研判。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急救转运能力建设。
建议一:政府可考虑将急救转运纳入医疗建设体系,结合县域实际,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规定,围绕县120急救中心建立我县急救体系,依托基层卫生院合理规划设置基层120急救站,急救辐射范围不超15公里,划定120急救责任区域和急救半径,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急救能力。县120急救中心根据区域服务半径配备足够数量的负压救护车和标准救护车;各基层急救站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至少配备标准救护车1辆,20个基层乡镇卫生院及分院各配置标准救护车1辆。
建议二:政府可为各基层卫生院配置适合乡村道路行驶的医疗公务用车(适合乘坐多人、放置仪器设备等),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健康义诊等下乡任务,减少救护车辆下乡损耗,同时保障救护车辆使用寿命和医疗卫生各项下乡任务顺利完成。加强急救转运能力建设,可大力提升我县应急救援水平,完善急救体系建设。
(二)加大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政府要把感染性疾病科纳入医院建设的重要建设项目,要做到县级医院有独立的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大楼或独立的区域,内部布局、设施、设备按专业标准配备,可按照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标准设置,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比如设置单独的污水和排泄物处理系统、设置负压病房、合理设置走廊、楼道、定向通风系统等。
(三)注重专业人才储备。
1、将医疗专业人才储备纳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5年规划中去。有规划、有实施,落到实处。
2、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医疗招聘要向急救医学专业、重症医学专业、传染病专业、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才倾斜,确保这类人才能引得进、用的上、留得住。
3、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培养向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专业倾斜,鼓励年轻医生带薪学习进修,职称评定优先考虑,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无后顾之忧加入到感染防控大军中去。
(四)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响应“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加大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政府主导,编办、人社、财政、卫生等部门参与,合理规划疾控人员编制,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待遇,稳定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队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学生选择疾病预防相关专业,制定可行措施,人性化解决后取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问题;落实疾病防控专项经费,更新淘汰落伍的老旧设备,根据区域需求购置所需的现代化信息化新设备,增设相关实验室检查项目,配置提升后也可统筹发挥县级疾控优势,共享资源,提升县级疾控服务能力,承担更多区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