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委员 县水利局副局长 葛致瑜
一、我县农村现状和问题
(一)村小住少。我县辖8镇7乡,242个行政村,597个自然村,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37万人。除柳林镇外,其余乡(镇)人口在1.1~2.6万人之间,没有南方或者北方平川的一个大村的人口规模大;自然村人口规模更小,单村平均户籍人口509人。千人以上自然村55个(主要分布在城郊及原乡镇所在地)占比9.2%,小于500人的村占比67%;居住偏远、交通不便、又没有工矿企业支撑就近就业的村常住人口更少,常住人口不足50%的村占比33%,不足30%的村占比16%,常住人口不足10%的村占比2.68%,常住人口不足50人的自然村大约有38个。我县农村人口总体呈现出向城区、城郊、乡镇所在地(尤其是中心乡镇)集聚和农村规模小、数量多、居住分散、空心化的特征。
(二)煤多灾多。我县国土总面积1288km2,其中:含煤面积1000km2,占总面积的77.6%,累计探明储量61.7亿吨,预测远景储量约100亿吨。目前县域内取得采矿权的煤矿30座,探明地质储量54.7亿吨,批准地质储量47亿吨,探明可采储量26.1亿吨,批准可采储量为22.7亿吨,涉及5镇3乡248个自然村,近200个自然村涉采煤地质灾害,但整村就近移民迁建或就近多村集中迁建的并不多,部分迁建或未迁建货币安置的也有一些。除了采煤,采掘铝矾土矿、石灰石矿等也涉移民问题。因采掘地质灾害造成的高投低效、边建边毁、村企矛盾、村民上访、商誉受损等现象不断出现。
二、建议
那么如何解决我县农村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出路就是:整村移民集中迁建,建设中心村。为此建议如下:
(一)顶层设计
县委、政府统筹考虑地理、水文、交通、行政、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情况,高屋建瓴抓好顶层设计。
(二)科学规划
1、原则明晰。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2、规模适当。整村集中迁建后,一般(乡镇)建设2—3个中心村,多则不应超5个,人口规模一般控制在5000人左右,不少于3000人,不大于10000人。
3、腾村换煤。全县现有煤矿29座,其中地营11个主体18座,国统4座,因煤目前急需搬迁共涉8个乡镇,35个村庄、3811户、12293口人,搬迁面积42.6万m2,安置资金约1.2亿元,压覆煤炭资源约0.7亿吨,产值约320亿元;近期煤炭资源4亿吨,产值近两亿。
(三)合理布局
1、向县城集中,做大开放的城区。
2、向“两河”靠拢,建设“T字”型绿色宜居走廊(从孟门镇小垣则至三交镇(充分考虑古贤水库移民)建设沿黄一条街;从李家湾至石西乡建设沿清河一条街)。
3、向307国道、248省道集聚,打造“十字”型繁荣经济带。
4、向乡(镇)所在地汇集,文明、幸福之花多点绽放,星罗棋布。2001年撤乡并镇时2个乡镇合并为1个的乡(镇),可在原乡镇所在地各建一个中心村,比如王家沟乡可在原乡镇所在地王家沟村、刘家山村建设2个中心村。
(四)政府主导
建中心村的选址、规模、布局、建设、迁入村庄的人口、迁出村去向等一系列工作由政府主导,统筹实施。
(五)多元筹资
采煤沉陷区治理资金、危房改造资金、企业移民资金、基本建设移民资金、产业发展资金等都由政府统筹实施,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引入市场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入市开发,不能只靠政府资金,更不能单靠县级财政的力量。
(六)产业支撑
可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也可多元化,但农业这个本不能丢。中心村就近建设人均2亩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或1亩水浇地。土地可以自种,也可以流转,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应统筹。
(七)设施配套
水、电、路、气、热、网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超市等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科学配套,力争用最少的资金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化完善。
(八)生态恢复
已迁出村庄的房屋、土地,或土地复垦建设基本农田,或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统一规划、统筹资金、分步实施,像“右玉”一样,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假以时日,一个“开放、繁荣、绿色、文明、幸福”的新柳林不久将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